導演要有定力 表演要有功力
責任編輯:王琳 發布日期:2021-10-26
本報駐湖北記者 瞿祥濤
日前,在湖北武漢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期間,分別舉辦了“構建中國戲劇導演體系——中國戲劇導演藝術高峰論壇”和“守正·創新——中國戲劇表演藝術高峰論壇”,全國知名戲劇專家和一線創作人員共聚一堂,暢所欲言、誠懇交流,從導演藝術和表演藝術方面,為中國戲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。
塑造人物是永恒的命題
現在許多劇作的主人公猶如“天神下凡”,專門解決別人的問題,自己沒有任何需要解決的問題,忽略了“解決自己的問題”才是戲劇的核心。針對這一現象,上海戲劇學院教授、導演李建平表示,戲劇最重要的是展現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和人物關系的變化。
“過去的戲劇,表現的都是主人公在行動過程中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,客觀問題加上主觀問題糾纏著主人公,主人公在舞臺上竭盡全力地解決自己的問題,觀眾要看的就是主人公陷入困境乃至絕境以及如何掙脫、自拔的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。俄狄浦斯、哈姆雷特、萬尼亞舅舅,王利發、繁漪、陳白露,無一不是如此?!崩罱ㄆ秸f。
“對人的解讀和開掘,對人物的塑造,是導演創作萬變不離其宗的永遠命題?!眲撟髁舜罅扛锩鼩v史題材、英模題材劇目的原總政歌劇團團長、導演黃定山說,當觀眾尚未走進劇場觀賞到作品時,往往對這些英模人物和英雄事跡有陌生感和疏離感,而藝術的觀賞性在于生動和真實,所以在導演創作中“去光環”是非常重要的。
黃定山同時強調,導演對舞臺呈現的生動性源于對生活的發現和提煉。在排練京劇《母親》時,他曾到主人公原型葛健豪的家鄉——湖南省雙峰縣的深山采風?!爸挥械搅四抢?,我才能想象到、感受到這樣一位革命母親如何憑著一雙小腳走出大山尋找革命真理,怎樣獨立撫育、培養孩子成為中國第一代革命者?!秉S定山說。
天津歌舞劇院原副院長、導演張曼君從自己的實踐經歷出發,闡述了“生命戲劇觀”與“詩意戲劇觀”,認為只有將人物形象確立,才能賦予戲劇生命的邏輯。
提高業務能力至關重要
中國文聯副主席、中國劇協主席、話劇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說:“演員是舞臺藝術的核心,演員業務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。因此,我們必須提升表演品質,不辜負黨和人民以及時代對于表演藝術的期待。要在表演的基本功方面下功夫,在創作精神方面下功夫?!?/span>
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認為,歌劇是以唱為主的音樂戲劇,因此歌劇演員要具備相當的歌唱功力,這是一種需要靠努力才能達到的藝術境界。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獨唱演員、一級演員陳小朵指出,歌劇這一綜合性極高的藝術形式,要求演員的表演在輸出、視角、視野方面做到多維,在手段、風格、素養方面做到多樣。
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侯巖松表示,演員應勤于練功,提升藝術覺悟。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強調,戲曲的表演程式由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構成,唱和念是核心要素,是演員最根本的功力。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曉平認為,劇院發展需要建立高水準的演員隊伍。
針對當前文藝界存在的一些亂象,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、昆曲表演藝術家楊鳳一強調道德在文藝創作中的作用。她呼吁,青年戲曲演員要用明德立足事業,成就藝術人生,引領社會風尚,做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。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主任、教授舒桐希望青年演員秉持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理念,緊握文藝工作準繩,重視基本功訓練。
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、研究員宋寶珍指出,學習借鑒斯氏體系提升了中國話劇表演藝術水平,但只強調內心體驗而忽視外部動作的表演是不夠的,演員要提高修養與品行,團隊要尊重互信。
擁抱觀眾接受市場檢驗
中國劇協副主席、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說:“建設表演體系的前提是創造出有效的作品,也就是有受眾的、能夠為人民大眾喜愛并承認的表演?!?/span>
“當前戲曲市場存在老年觀眾多,年輕觀眾少;農村演出多,城市演出少;包場買票少,送票多的問題?!敝袊鴦f副主席、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提出,戲劇發展需要留住農村觀眾,開拓城市市場,擁抱互聯網。據介紹,李樹建入駐快手發布878條視頻,累計8.6億人次觀看。
廣州話劇藝術中心董事長、藝術總監王筱頔提出了“觀眾為什么走進劇場”的問題,這也是她每一次創作前的必要思考。她認為,從審美的層面切入,研究個體生命的價值、戲劇的價值,總能建立起和現代觀眾精神層面溝通的橋梁。
“重視觀眾感受、接受市場檢驗,對戲曲發展十分重要?!敝袊鴦f副主席、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為再芬黃梅青年團打造專屬的小劇場舞臺,每周演出5天,全年不間斷售票演出,將演員的考核成績與演出資格、薪酬掛鉤,真正在市場、在舞臺上歷練演員。
山西傳媒學院白燕升戲曲研究傳播中心主任白燕升提出,表演的傳承傳播與觀眾、市場不能割裂。他同時提醒:“表演者要有傳播意識,但不能被流量綁架。應該有真功夫、做真演員,建立健康的觀演關系?!?/span>
上海戲劇學院教授、導演熊源偉有感于當下導演創作中存在的一些現象,提出導演應具備職業擔當、藝術擔當和生命擔當,“導演要有定力,不要跟風”。
源自:中國文化報
日前,在湖北武漢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期間,分別舉辦了“構建中國戲劇導演體系——中國戲劇導演藝術高峰論壇”和“守正·創新——中國戲劇表演藝術高峰論壇”,全國知名戲劇專家和一線創作人員共聚一堂,暢所欲言、誠懇交流,從導演藝術和表演藝術方面,為中國戲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。
塑造人物是永恒的命題
現在許多劇作的主人公猶如“天神下凡”,專門解決別人的問題,自己沒有任何需要解決的問題,忽略了“解決自己的問題”才是戲劇的核心。針對這一現象,上海戲劇學院教授、導演李建平表示,戲劇最重要的是展現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和人物關系的變化。
“過去的戲劇,表現的都是主人公在行動過程中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,客觀問題加上主觀問題糾纏著主人公,主人公在舞臺上竭盡全力地解決自己的問題,觀眾要看的就是主人公陷入困境乃至絕境以及如何掙脫、自拔的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。俄狄浦斯、哈姆雷特、萬尼亞舅舅,王利發、繁漪、陳白露,無一不是如此?!崩罱ㄆ秸f。
“對人的解讀和開掘,對人物的塑造,是導演創作萬變不離其宗的永遠命題?!眲撟髁舜罅扛锩鼩v史題材、英模題材劇目的原總政歌劇團團長、導演黃定山說,當觀眾尚未走進劇場觀賞到作品時,往往對這些英模人物和英雄事跡有陌生感和疏離感,而藝術的觀賞性在于生動和真實,所以在導演創作中“去光環”是非常重要的。
黃定山同時強調,導演對舞臺呈現的生動性源于對生活的發現和提煉。在排練京劇《母親》時,他曾到主人公原型葛健豪的家鄉——湖南省雙峰縣的深山采風?!爸挥械搅四抢?,我才能想象到、感受到這樣一位革命母親如何憑著一雙小腳走出大山尋找革命真理,怎樣獨立撫育、培養孩子成為中國第一代革命者?!秉S定山說。
天津歌舞劇院原副院長、導演張曼君從自己的實踐經歷出發,闡述了“生命戲劇觀”與“詩意戲劇觀”,認為只有將人物形象確立,才能賦予戲劇生命的邏輯。
提高業務能力至關重要
中國文聯副主席、中國劇協主席、話劇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說:“演員是舞臺藝術的核心,演員業務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。因此,我們必須提升表演品質,不辜負黨和人民以及時代對于表演藝術的期待。要在表演的基本功方面下功夫,在創作精神方面下功夫?!?/span>
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認為,歌劇是以唱為主的音樂戲劇,因此歌劇演員要具備相當的歌唱功力,這是一種需要靠努力才能達到的藝術境界。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獨唱演員、一級演員陳小朵指出,歌劇這一綜合性極高的藝術形式,要求演員的表演在輸出、視角、視野方面做到多維,在手段、風格、素養方面做到多樣。
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侯巖松表示,演員應勤于練功,提升藝術覺悟。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強調,戲曲的表演程式由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構成,唱和念是核心要素,是演員最根本的功力。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曉平認為,劇院發展需要建立高水準的演員隊伍。
針對當前文藝界存在的一些亂象,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、昆曲表演藝術家楊鳳一強調道德在文藝創作中的作用。她呼吁,青年戲曲演員要用明德立足事業,成就藝術人生,引領社會風尚,做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。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主任、教授舒桐希望青年演員秉持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理念,緊握文藝工作準繩,重視基本功訓練。
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、研究員宋寶珍指出,學習借鑒斯氏體系提升了中國話劇表演藝術水平,但只強調內心體驗而忽視外部動作的表演是不夠的,演員要提高修養與品行,團隊要尊重互信。
擁抱觀眾接受市場檢驗
中國劇協副主席、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說:“建設表演體系的前提是創造出有效的作品,也就是有受眾的、能夠為人民大眾喜愛并承認的表演?!?/span>
“當前戲曲市場存在老年觀眾多,年輕觀眾少;農村演出多,城市演出少;包場買票少,送票多的問題?!敝袊鴦f副主席、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提出,戲劇發展需要留住農村觀眾,開拓城市市場,擁抱互聯網。據介紹,李樹建入駐快手發布878條視頻,累計8.6億人次觀看。
廣州話劇藝術中心董事長、藝術總監王筱頔提出了“觀眾為什么走進劇場”的問題,這也是她每一次創作前的必要思考。她認為,從審美的層面切入,研究個體生命的價值、戲劇的價值,總能建立起和現代觀眾精神層面溝通的橋梁。
“重視觀眾感受、接受市場檢驗,對戲曲發展十分重要?!敝袊鴦f副主席、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為再芬黃梅青年團打造專屬的小劇場舞臺,每周演出5天,全年不間斷售票演出,將演員的考核成績與演出資格、薪酬掛鉤,真正在市場、在舞臺上歷練演員。
山西傳媒學院白燕升戲曲研究傳播中心主任白燕升提出,表演的傳承傳播與觀眾、市場不能割裂。他同時提醒:“表演者要有傳播意識,但不能被流量綁架。應該有真功夫、做真演員,建立健康的觀演關系?!?/span>
上海戲劇學院教授、導演熊源偉有感于當下導演創作中存在的一些現象,提出導演應具備職業擔當、藝術擔當和生命擔當,“導演要有定力,不要跟風”。
源自:中國文化報